文章来源:向日葵儿童 作者:花生妈妈 责任编辑:maixm 时间:2023-01-07
本文内容及图片,已征得主人公同意,
首发于“向日葵儿童”,转载需授权
大家好,我是花生妈妈,一个肝母细胞瘤结疗孩子的家长。我是个幸运的人,拥有一个平凡但幸福的家。直到孩子生了重病,一家人经历过绝望、希望、失望、重燃希望后,共同跨越了磨难。
时至今日,我仍深信,幸运之神从不曾、也不会遗弃我们。
2021年十一假期,花生刚过完2岁生日没多久,前来探望的姥爷随口说了句:“宝宝的肚子为什么鼓鼓的。你们有空带他去医院看看吧。”当时我跟老公的心思基本都在工作上,以为很多小朋友的肚子也都圆滚滚,应该是正常现象,没有太在意。直到11月中旬,花生吃饭越来越挑剔,偶尔跟奶奶说玩耍的时候跳不起来了。
一天晚上,趁花生睡着,我用手试着摸了摸他的肚子:肚子右侧绵软有弹性,但左侧肚子里却硬硬的。11月13日,我和老公带花生去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儿科检查。
花生第一次做B超,哭闹不止。没想到影像科医生只是用仪器草草略过肚皮,就告诉我们需要镇定,孩子的肚子里有东西。
花生2岁时
医生的神情让我有了不好的预感。在等待镇定药和二次B超的间隙,我忍不住担心流泪,花生从爸爸的怀里探头过来,用小手摩擦着我的眼泪,说:“妈妈别哭,没事的。”
检查结果是肝脏巨大肿瘤占位,怀疑肝母细胞瘤。儿科的门诊大夫看到超声诊断后,让我们马上到北京儿童医院挂肿瘤外科,抓紧问诊。
那一天,我和老公抱着被镇定后熟睡的花生打车到北京儿童医院,两个日常很坚强的成年人,在懵了一阵子后,终于能哭出来。开车的司机师傅猜到了什么,叹气说:“人这一辈子,是很难很难的。但哭没有用,咱们就尽全力给孩子好好治......”
在北儿门诊做了进一步CT等筛查、分别咨询肿瘤外科秦红与王焕民主任后,儿童医院给出了基本确诊:肝母细胞瘤,一种原发性的肝脏恶性肿瘤。
花生的肿瘤最大边已到18*13*11cm、甲胎活性27000+,必须要化疗加外科手术结合治疗,治愈率需要结合进一步分期和治疗过程再判断。好在他的肿瘤大而完整、没有扩散或浸润其他区域、完整切除的机会很大,也算是不幸中的幸运了。
知识点
肝母细胞瘤(←点击蓝字查看更多)是儿童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占90%左右。肝母细胞瘤症状取决于肿瘤大小及是否转移,早期多无症状,患儿常因偶然发现的腹部肿块就诊,其他临床表现有腹部鼓胀、腹痛、食欲减退、头晕、呕吐等,大多数患儿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异常升高。
肝母细胞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结合化疗,在治疗前,一定要综合评估。目前,肝母细胞瘤总体生存率在80%左右。
虽然恶性肿瘤是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的,但花生的肿瘤大、活性高,这会导致手术的高风险、也影响预后效果。北儿的两位外科专家给出的建议都是,先到肿瘤内科化疗3-4次,待肿瘤缩小、活性降低后再手术切除。
为了保险,我们宁肯麻烦一些多方确认。在等待北儿肿瘤内科排住院床位的同时,我们到北京儿研所普外科李龙主任处再次确认能否直接手术,得到了与北儿同样的答复,就安心地准备住院化疗。
住院通知
在见过三位国内一流的外科专家后,我们逐渐了解这个疾病及治疗方法,心底也从绝望逐渐升腾起战斗的决心,尽一切努力陪伴孩子治疗,不去想结果,认真努力地做好过程。
事后证明,专注当下每件事,尽力帮助孩子和自己建立乐观愉悦的心态,确实能有效对抗坏情绪,对孩子的身体抵抗力也大有益处。
初次化疗前,我们开了次家庭会议。我决定停掉工作专职陪伴花生治疗。可能是上天用了一种残酷的方式,让我真正进入母亲的角色,弥补之前因工作忙碌而缺失的陪伴。
花生爸爸则要继续工作,维持家庭的经济运转。爷爷奶奶做好后勤保障,负责家中的卫生维护、营养餐等。
因为疫情,姥姥姥爷没办法亲身参与花生的治疗过程,但也尽最大努力帮我们联络熟识的医生,经常关切花生的情况。我们将收集到的化疗期相关知识彼此分享、互相鼓气。
彼时对于治病的后续花销我们没有概念,好在花生爸爸有为花生购买过重疾险,这个保险确实后期顺利赔付,极大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
2021年11月20日,我们入住北儿肿瘤内科病房,准备第一次化疗。初次上疗前,CT、血常规、甲胎、核磁等检查都要再做一次。
离初诊间隔不到一周,花生的甲胎活性就已升到44000+。这证明肿瘤正处在高速增长期,每晚上疗一天,病情就被拖延得更重。
花生用两天的时间完成术前检查,定为肝母三期A,肿瘤内科的医生交代了一下方案准备开始上药,方案是C5V(肝母病友俗称小五福)。
恰逢此时,我被病友拉到了全国肝母治疗微信群内,开始与群里有经验的病友交流治疗方案,有人说起花生的分期通常需要用C5VD(大五福)进行治疗。小五福对比大五福会少一种化疗药,这让我担心不已,冲去医生办公室想问清楚,结果医生当时太忙,只能等等再说。
无助的我蹲在走廊里,打电话向朋友哭诉,此时主治医生路过,看到我崩溃的样子,就耐心地跟我详细解释了一遍:用小五福是考虑到担心肿瘤的化疗反应过激,造成破裂出血情况,恐怕危及生命。所以先用小五福看下肿瘤的反应,下个疗再回归大五福的治疗方案。医生宽慰我,肿瘤内科病房见过的孩子太多,肝母算是规范治疗下相对容易医治的病种,要对孩子有信心。
后来北儿的病友家长间常常交流,因为患儿太多,医生单独与家属沟通的时间可能会少,但这不代表医生对孩子病况关注少。家长若有疑虑,要主动地与主治医生沟通,他们都会做出回应,要避免有问题梗在心里影响心态与治疗。
上化疗药后的第2天,花生的相关指标就显示肿瘤内部在出血和快速消融,当时不排除会有肿瘤融穿出血的可能性,医生马上用药介入控制。
所有人都捏着把汗,到了上药后第4天,指标终于稳定住了。摸摸花生的右侧肚子,已经明显变软。医生说,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很高,这是好事。
化疗时的花生
初化疗后,孩子的身体会对药物产生较强反应,各种感染炎症都可能发生,所以北儿会把初次化疗的孩子留院观察,直至度过骨髓抑制期。
花生住院共计13天,期间共感染了两次。化疗后几乎每天都轮换着注射消炎药和抗生素,因为强烈的反应,加上医院的饭菜不合胃口,他几乎没有吃过东西,体重掉了6斤。
从小到大都没吃过药的宝宝,就这样不停地被抽血、打针、药吃了吐、吐了再吃。可爱的白嫩嫩的手脚和小脸变得发青,眼下出现了黑眼圈。
我和临近床位的妈妈经常晚上安顿好孩子,却睡不着,手机上搜索着治病相关的消息。想到孩子的病虽然担心,可因为太累,没有力气再哭,但也会相互鼓气:“只要把孩子命保住,其他都不是事,咱都扛得住。”
我心疼这些小朋友的同时,也心疼这些病友:他们一边要安抚孩子配合治疗,一边会在孩子被送去做检查、抽骨髓的间隙崩溃哭泣、在深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父母的情绪是不能肆意释放的,怕吓到孩子们。
但人类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几天后,家长们会适应这种环境,病房里偶尔还能插科打诨甚至笑出声。互相打趣彼此的孩子头发又掉了一把,哪个宝宝在床上乱跳不乖......也会在新家长情绪崩溃时,温柔地安抚:“没事的,撑过一段时间,后面就好了”。
我自己也度过了从孩子出生以来,独自带娃的最长时间:手忙脚乱地学习理解孩子的情绪、哄骗他吃药(最后还是其他妈妈帮忙硬灌下去)、学习跟他对话......每晚跟他挤在小床上睡觉,很安心。
出院回家后,为了防止感染,家里各房间每天都用紫外线灯消毒,酒精棉几乎不离身边。第一次化疗后,花生的肿瘤甲胎降低到9000+,效果很好。
在北儿完成两次化疗后,CT显示孩子的肿瘤尺寸为11*7*8cm,缩小近一半、甲胎降低到147。肿瘤内科的医生表示,已经达到手术标准了,抓紧去外科手术吧!
我们抓紧联络了儿研所的李龙主任,准备住院手术。因为手术依旧是根治恶性肿瘤的核心手段,这是一场大考。
2022年1月5日,我陪孩子住进医院,边进行术前检查边等待手术排期。结果在手术前两天,我没挺住发烧了。按照医院防疫规定不能继续陪护,只能换爸爸上。
临换岗前,我跟花生说要勇敢配合医生,他很乖地答应了,花生确实长大懂事了。术前化疗让花生的头发变得非常稀疏,爸爸在病房里为花生剃光了头发,他在视频里笑的很欢,一家人默默等待手术的时刻。
爸爸和花生
手术室和ICU在住院楼内,根据疫情规定,我不能进到楼内。爸爸带孩子到手术室门口,他说花生很勇敢,牵着医生的手自己走进了手术室。
在2022年临近春节的那个非常冷的傍晚,我站在住院部楼下,陪孩子手术——这是我能到达的离他最近的地方。
我站在那里,反复为他祈祷、希望上天给他生命、治愈他的病痛、保护他一切顺利。
终于,5个小时后得到消息,手术一切顺利,肿瘤切除完整。
手术完成后花生被转入ICU,需要独自在那里观察2天,护士每天会监测孩子的情况。我和花生爸爸一起吃了碗拉面,庆祝孩子手术顺利。
两天后被抱出ICU的花生,头发剃光后圆圆的脑袋很可爱。脖子和肚子上插着输液管和引流管,鼻子上粘着氧气管,长长的纱布护着伤口。
他闭着眼睛在护士怀里哼哼唧唧,听到我的声音后,他睁开眼睛看着我,委屈巴巴地叫了声“妈妈”。
术后第7天,甲胎检测数值是27。好幸运啊!他的手术是成功的,心里的石头好像落了大半。那段时间我和花生都很开心,陪着他每天下床到走廊遛弯。
儿研所的护士们人很好,每次打针换药都会跟花生聊几句。外科病房的小朋友也不乏阑尾炎这类的小手术,他们不太了解我家孩子病的情况,氛围就轻松多了。我觉得孩子的病已经好了大半!
手术后的花生
没想到,到了术后该继续化疗的时候,因为疫情出现了新情况。到门诊沟通、电话咨询无解后,经过多方对比研究,我们决定带花生暂时离开北京,去上海的闸新医院(现阿特蒙医院)上疗,绝对不能耽搁孩子一分一秒。
我们火速订票,带上孩子和奶奶当天晚上就去了上海。夜里到达上海做好核酸后,已近凌晨2点。我又累又兴奋,盘算着要带花生好好玩一玩上海,让他快乐地度过接下来的治疗期。全然未料到,后续有怎样的情况在等着我们。
隔天见到了汤静燕和潘慈主任,两位医生详尽地阅读了全部资料,认为后续的治疗应该比较乐观。于是我们踏实住进医院,每天给孩子做点简单的排骨汤和虾仁补充营养。
就在我觉得可以稍微舒口气,躺平等待顺利结疗时,化疗前的CT检查却提示孩子术后剩余的肝脏内有多发可疑阴影、怀疑是转移灶。
再次崩溃。
我马上找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影像专家看,也怀疑是多发转移灶。
上海治疗时
虽然汤主任和潘主任解释说,根据她们的经验认为是病灶的可能性不大,也存在手术触发的出血、炎症等多种可能性,想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只能通过活检。但在孩子指标都好的情况下,不建议再折腾孩子,最好边治疗边观察。
两位主任给出的建议专业又客观,但我整个人的精神确实在被击溃的边缘,这种刚看到希望又被按下去的感觉让人很痛苦。
潘慈主任人如其名,温暖慈爱,她实在看不下去我的状态,“棒喝”我想得太多。她再三告诉我孩子当前的指标很好,有可能并非转移灶。即便是,也已经没有活性被打死了,那后续也未必有影响。作为家长要多往好处想,相信心想事成,为孩子传递乐观积极地信念。
听医生的话,平复好心情,我带着孩子顺利完成了术后的第一次化疗。临近春节,为免再多颠簸影响孩子恢复,出院后我带着孩子和奶奶暂居酒店过春节。酒店旁有个巨大的菜市场,可以很欢快地每天买新鲜鱼虾水果蔬菜给孩子补充营养。
就这样,我们在上海度过了2022年的春节。除夕当晚,一家人用电锅煮了花胶鸡火锅和速冻水饺,算是暖暖和和地过年了。可惜花生因为抑制期胃口太差,几乎都没吃东西。
晚上与花生姥姥通话,她说很抱歉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办法来帮忙,让我没绷住哭了一鼻子,情绪太复杂了。又无助又心疼我的父母,一把年纪也要跟着担心受怕。
后来我才知道,在花生确诊期间,妈妈也有一些脑梗的症状出现,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因为怕我分心,他们没有告诉我。
年后我抓紧约了看房,两天内订好了要租住的房子。小小整洁的一居室开间,步行就能到医院方便来回送饭,小区内安静整洁。
上海的树木在秋冬也是绿色的,看起来很有生命力,孩子和奶奶都会喜欢这里的。在给小房子内添置完成生活家用的当晚,我在微信中发了一句话:“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上海租的房子
术后的第二次化疗过程也很顺利,每一疗,花生的甲胎数值都在下降。
然而化疗用的PICC管头竟然在即将开始第三疗的两天前坏掉了。没有这条管子,孩子就没办法注射化疗药。孩子的PICC管是在北儿装的,而上海没有匹配的管头,只能选择重新扎一条更粗型号的PICC或者手术装输液港。
这次连崩溃都来不及,只得抓紧解决问题。第二天一早带孩子去了上海儿中心,结果护士说孩子太小了扎不了粗的PICC,只能装输液港。然而那是真正的皮下置入手术,有创口、后续也需恢复时间。
纠结万分中,病友们建议去新华医院碰碰运气。去新华医院赶上儿科PICC休息,负责成人PICC的路必琼医生医生听闻我的情况,帮忙各种联络问询,花了近半小时帮我们确认好可以装PICC,而且该医院正好有适配花生所需型号的最后一条PICC管。路医生甚至帮忙把所有单子全都开好,让我直接交钱,隔天装管子就行。
重装PICC前,一度担心花生会挣扎哭闹,可我无法陪他去到处置室。意外的是,装好管子后,花生坐着小轮椅,非常淡定地被送了出来。他真的变得非常勇敢坚强。
术后三疗总算是如期开始了,过程依然很顺利。期间花生爸爸出差来上海,陪我们住了一晚医院。那晚我们三个人拉着手,都睡得很好。
时间很快到了3月底。上海的疫情一天天紧张起来。医院不得不调整政策,无法出入探视且只允许一人陪护。
幸好我们的居委会书记通情达理,在我报备时就承诺给予权限内最大的帮助。在医护的尽力协调下,花生依旧能如期正常入院。
在第四疗入院日当天,我和孩子被放生到空无一人的街道,在小区门口签字出门时,看到上一位出门签字的名字,事由是“死亡”;而我们出门的理由是去医院,是去“求生”。
我推着孩子走过往日车流拥挤的街道去往医院,街面静的只能听到孩子小车吱吱的声音。
来回进出医院有风险,这次入院,我们直接住了近50天。
我和孩子的生活仿佛陷入了土拨鼠日,每一天都在重复相似的日程:在差不多的时间醒来、等待医生查房交流、吃下两个包子一碗粥一个鸡蛋的早餐、去走廊里跑几圈活动筋骨,顺便收获下护士小姐姐们的温柔呵斥,然后开始一天的用药/观察日程。
那段日子回想起来一片混沌,时间仿佛模糊了。记得上海下了两场春雨,我们住在窗边,外面有颗大树,每天看着它的绿色,觉得还是充满希望。下雨时就打开窗户上露出缝隙, 和孩子伸出手,触碰下春天的雨丝,提醒自己,活着真好。
和儿子一起感受雨丝
周边小区的邻居们听闻我们医院内孩子们的处境,自发捐赠了好多小零食,每个小朋友都分到了一大包。医院的护士小姐姐们团购到的珍贵面包,也会送一包给花生吃。
小区里的团长,知道家里的奶奶没有青菜,帮助介绍了别的小区的团长,转手帮我们团购来了一箱新鲜到感人的青菜。
在大家的帮助下囤到了蔬菜
因为住得久,玩着玩着就熟悉了每个小朋友的个性和喜好,我也逐渐变得很能跟小朋友相处,觉得他们天真活泼又狡黠。
花生每天睡前都会搂着我的脖子说“妈妈我好爱好爱你!”每天都会和他很认真地亲亲抱抱举高高,我觉得,自己终于成长为了一个妈妈。
那会,每天跟着小伙伴们在医院的走廊玩闹,护士长出面维持秩序时大家又做鸟兽散,在医院楼下大概10平方米的院子里透透气、踩落叶、观察蚂蚁。
潘慈主任在医疗最困难的时期,上下联络,给每个病房都加床,为了能让更多有需要的外院病人来及时上疗。在治疗期,我们每天看到她查房时笑眯眯的样子,就会很安心。
5月中旬,花生终于完成术后的第五个疗程,准备出院了。此时甲胎已经稳稳地降到了1.3。完全正常了。虽然影像上依然可见“病灶”,但我决定不再焦虑,医生已根据孩子的情况,最大程度地给予合理治疗方案,我也始终相信花生会是幸运的。
此时,我们已经完全适应了医院生活,在出院时甚至还萌生一丝不舍。医生打趣说:“可千万不能对医院有留恋呀。”是的,我们出院了!治好了!再也不住院啦!
转眼,小花生已经结疗近半年了。每次复查,指标都算稳定。他新长出的头发又长又浓密,长高许多、体格也很结实,丝毫看不出过往的经历。
现在的花生,已经勇敢到可以淡定面对抽血、扎手指、B超等检查,在历经这一切后,我陪伴与见证着花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勇敢小战士。
现在的花生
后记
多次想记录下孩子的治疗历程,但每次回忆到一些特别的节点时,便难以继续,或许是因为不愿意面对孩子身上留存的未知吧。但为了不让时间冲淡记忆、为了给到更多同样面临如此考验的家长参考,我决定鼓起勇气直面它,把这段经历写下来。
回想起那些帮助过我们的所有医护人员、亲友们、小区里的邻居、团长们,我感受到了冥冥中的力量。我无法单纯用科学去解释这一切,只觉得我们不是自己在战斗,我们真的很幸运。
我知道此刻还不能称之为战斗结束获得全胜,但我相信花生会带着幸运生活下去。我们都从这次劫难中成长许多。
相信以后面对生活的其他坎坷,我们一家人也能沉着应对。最重要是,珍惜眼下的幸福,满怀希望,迎接未来。
撰稿 | 花生妈妈
采访 & 编辑 | 楚越
责编 | 博雅 uu
排版 | 洁怡
校对 | 张铮
我们邀请著名儿童肿瘤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王焕民主任为大家带了儿童肿瘤科普文章
刘家兵教授和汪洋教授解答儿童胶质瘤放疗相关问题
申戈医生解答患者关于肿瘤放疗方面的问题。
儿童脑肿瘤放疗有哪些副作用?
第56期,我们有幸邀请到高远红老师,为我们解答关于儿童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