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大夫华莹奇想和你谈谈生与死

文章来源:向日葵儿 作者:华莹奇 责任编辑:admin 时间:2019-04-24


​作者 | 华莹奇​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排版 | 狗儿


  每天上下班,开车会路过上海市的西宝兴路火葬场,作为医生,倒不是特别忌讳。有一次坐出租车,发现司机特意绕路避开了那段,问他原因,司机回答:“我从不走那条路的。”
  中国人,一向是很忌讳死亡的。

01 
中西差别
平静接受VS不愿放弃


  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有一次门诊时,遇到一位腹腔有巨大肉瘤的患者,他已经多次手术,所有的化疗方案都失败了。

  医生经过评估,认为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能给他带来生存获益,于是很直接地对患者和陪同的家属建议,让他们去联系临终关怀院(Hospice),那边会给他们继续提供营养支持及止痛治疗。

  我当时见到患者的眼泪流了下来,但是在老伴的搀扶下,还是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跟着护士去安排转院的事了。

  西方的葬礼,也很少有哭天喊地的悲伤,而似乎更加平静平和。


西方人的葬礼伤感而情绪克制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传统文化及宗教信仰的影响,中国人的生死观与西方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流传甚广的民间俗语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生存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让死亡有尊严”也慢慢成为国人重要的一个社会话题


亚洲安乐死第一人在家人陪伴下
在瑞士接受安乐死(图片来自网络)


  在医院中,国人的生死观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日常的医疗活动。这种影响,来自于医生的生死观与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死观之间的博弈。


02 
患儿永别
医生内心同样哀痛

  骨肿瘤科医生常常要面对临终患者,其中尤其令人心痛的是,年轻人甚至青少年儿童占多数。当疾病发生进展,家属及病人的求生愿望特别地强,他们不愿意放弃任何治疗的可能。当然,也有一些较年老的患者,在疗效确实不佳时,也会选择比较姑息的治疗手段。

  有这样一个比喻:“所有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在天堂门口排队,只是一些人会因为各种原因插到了队伍前面。医生的任务,就是竭尽所能,把那些插队的人送回到他原来的位置。”


《人间世》第二季第一集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拍摄



因骨肿瘤左臂截肢的安仔
肿瘤已转移至双肺



11岁的安仔在生命的最后说
“我真的已经是极限了,我顶不住了。”


  医生的生死观是什么样?我想大概也是因人而异。以我们病房骨肿瘤儿童为故事的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第1集《烟花》播出后,也有许多人问我,你们平时面对这么多残酷的手术,面对这么多临终的病人,会不会有时很沮丧,觉得生命很脆弱?你们是不是对生死看得很透了?时间长了会不会很冷漠?你每天接受这么多负能量,你怎么受得了?

  确实,面对许多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属,有的时候真的挺难去平衡。我们一方面需要尽量用各种方法延长患者的生命,有时也得想办法让家属接受死亡,在患者临终时减少无意义的过度治疗,减轻痛苦。

  有时,部分患者初次就诊时,根据当时的病情,已经可以预期到最后的预后是不佳的,这时候,我一般不会表现出来,否则,患者和家属就丧失了希望。

  也许有些同行会不太同意我的观点,认为预后不好的患者一定要让家属清楚地知道,否则可能会因给了他们过高的期望值而最后埋下纠纷的隐患。

  而我,一般习惯先不把病情最严重的一面告诉他们,先告知如果疾病能得到控制的情况。

  在工作中,经常会面对很多疾病晚期的患者,很多时候患者会在病房临终,我们也做很多临终关怀的工作。有时为了满足家属多陪伴患儿的心愿,会放弃送ICU监护,而在普通病房里监护;有时为了镇痛既需要给患者进行冬眠治疗,又为了让家属能陪他说话有时暂停冬眠用药……总之尽一切可能满足患者和家属临终告别时的需求。

  那些青少年儿童患者与父母生死离别时,撕心裂肺的痛,不经历过无法体会。面对这些场景,我的内心也是很哀痛的,尽管我已经用尽了办法,但感觉人类在肿瘤面前,还是那么弱小,实在是太脆弱,生命转瞬既逝,即使作为医生也那么无力。


03 
亲友病情
实情相告以期坦然接受


  家人、亲戚和朋友也会经常因为生病咨询我,有时也会遇到比较严重的病,比如癌症、心脑血管意外等,甚至有些意外的早逝。


电影《我不是药神》剧照
(图片来自网络)


  遇到这些事,虽然已经尽可能去帮助,但有时他们仍会觉得我经常对他们的诉求不够热情,或者说“轻描淡写”。其实这是职业的习惯,对一些情况习以为常,不那么容易激动。

  有时知道了病情,可以预见预后不好时,甚至有点消极,心态与作为病人的主治大夫时,会不太一样,我就会直接告诉亲属,说这疾病最后会是怎样的情况,希望他们能坦然接受,因此也常被说成“冷漠”。


04 
医生患病
珍惜生命拒绝过度治疗

  医生们平时从不避讳生死,也常常接触生与死,更加知道生命很脆弱,似乎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不是那么地在意。常常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教病人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自己却做不到;教病人戒烟戒酒,自己抽烟喝酒的也不少,还把“及时行乐”挂嘴边。

  确实,很多外科医生对自己的健康大大咧咧,养生保健之类的是决计不相信的。另一方面,外科医生很多是很害怕治疗的。

  有一位知名的普外科主任,得知自己得了胰腺癌时,一开始是非常拒绝手术的,后来经不住单位和同事的劝说,自称“是为了组织才开的刀”。

  事实上,我也看到许多报道,国外有一些医生在患肿瘤后会选择最保守的治疗。当然,现在很多药物进步了,确实也不应该太消极。

  曾经,我也想象过自己罹患疾病会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觉得如果患病,最遗憾的,应该是对家人的愧疚。

  不过,正是知道生命很脆弱,医生也格外能体会到生命的珍贵。

  曾经觉得生病和死亡离自己挺远的。但是近几年,有一些著名的骨科同道教授,因为工作过分辛劳而英年早逝。也有一些医闹伤医等消息的负能量,让人有不测之忧。


  每当看到这些,我也会反省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自己负责,才是对病人负责,对家人负责。

  医生是与死亡抗争的人,也能找到与死亡最合适的相处方式。

—— 华莹奇



华莹奇


  医学博士,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上海市骨肿瘤研究所实验室主任,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A类(2012)、上海市卫计委“新优青”人才计划。

  主要从事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临床诊治工作及转化医学研究,擅长晚期肉瘤的综合治疗。研究方向为骨肉瘤致病、耐药的分子机制及个体化诊疗策略。发表SCI论文50余篇,包括Adv Sci, Oncogene, Theranostics, Int J Cancer, Cancer等一流期刊。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上海市科委项目等7项基金支持。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成果。

  目前兼任上海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学组副组长,CSCO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青年学组委员,国际骨科学会SICOT上海分会基础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放化疗学组、骨盆环学组委员,国际华人骨研学会秘书,国际结缔组织肿瘤学会会员,《BMC Surgery》《中华骨科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等期刊编委。

  门诊时间:周二、周五上午

相关文章

“很多时候是他们在治愈我们”——葵花籽与孩子们的新春云相聚

深圳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的小朋友、家长、医护人员、社工和志愿者共80人齐聚线上互送祝福、迎接希望

19个人的童年故事

几天前向日葵儿童做了一次留言征集活动,很多人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回忆…

讲座预告:难治性或复发性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要点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郭海霞关于难治性或复发性神经母细胞瘤的讲座

美国博士后:写科普并不是大材小用

美国博士后入职向日葵儿童:写科普并不是大材小用,我懂得患者家庭对靠谱科普的渴望。

《百问百答》走进浙大附属儿童医院

我们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小儿血液肿瘤科举办了第25场线下公益赠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