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向日葵儿童 作者:向日葵儿童 责任编辑:msjy & zhengty 时间:2021-10-30
高考619分,少年张晓华却无奈躺在床上,只因为他得了一种恶性儿童肿瘤——骨肉瘤。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病房里,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骨肉瘤被医生成为“隐秘的杀手”,因为它不易被发现。那么,如何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呢?
我们继续带来张晓华的故事。
16岁的张晓华因为腿疼、长出肿块去了医院。父母最初以为是运动后的肌肉拉伤,没想到却是癌症。
张晓华母亲的采访
张晓华的母亲不信邪,带着儿子接连辗转南京、北京、上海5家医院,最终,仍确诊是骨肉瘤。
张晓华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进行了漫长的治疗,化疗、手术、再化疗……
在手术之前,许多肿瘤患儿都会经历一项检查:穿刺。医生会将穿刺针穿透患者的皮肤深入患处内部提取病理组织。
穿刺检查
像这样的穿刺检查,张晓华自生病以来已经进行了6次。而每次在检查室门口等候的妈妈都异常揪心。
穿刺实在太过痛苦,妈妈也只敢看过一次。
张晓华母亲的采访
“他说五六次都不少,都穿十次了。”
“十次了……”
张晓华母亲的采访
张晓华的妈妈戴着口罩,看不清表情,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口罩后她的无奈叹息和哽咽。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既然穿刺这么痛苦,能不能少做或者不做,或者说,为什么一定要做穿刺呢?
这里涉及到骨肉瘤的诊断问题。病理学检查是唯一可确诊骨肉瘤的方法,而穿刺,就是病理学检查的一种。
骨肉瘤的诊断,一定是临床、影像和病理的三结合。
如果儿童有骨痛、肢体疼痛,首先要根据一些症状来判断。如果能摸到肿块,或者明显的、剧烈的、夜间肢体的疼痛,这些是需要就诊的。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主任医师孙伟进行采访
影像学检查对骨肉瘤的判断也至关重要。这个通常被老百姓称为拍片子的东西,就像是临床医生的放大镜,能够帮助医生看清患者身体里的每个细节。
医生根据片子进行病情讨论
每周骨科医生们都会和其他科室的医生进行看片会,通过多科室的联合诊断对复杂病情的患者进行联合治疗。
看片会
从检查上来说,医生第一步会给患者拍X光片,进一步的检查是CT磁共振。
X光片是医生最常看的,它可以很直观地告诉医生骨头发生了什么改变。
对于已经发生骨头改变的X光片,医生需要再看骨改变的一些细节,这个需要CT的断层扫描。
对于有些软组织肿块的或者说肿瘤侵犯范围比较大的,磁共振可以明确告诉医生肿瘤侵犯的范围,尤其是软组织的范围。
磁共振扫描
所以X光片、CT断层扫描、CT磁共振这三项检查,对于一个骨肉瘤的诊断来说都是必须要的。
最终,骨肉瘤的诊断要落实到病理学检查,通常用的方法就是穿刺。
医生通过体表肿块的穿刺得到了肿瘤组织,再去做病理切片,根据病理再来确定肿块是否是骨肉瘤。
病理学检查是唯一可确诊骨肉瘤的方法
骨肉瘤治疗中,不能轻易地做外科的干预,应该积极地转诊到有经验的骨肿瘤的诊疗中心做病理学的检查,在病理学检查明确后,再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因为骨肉瘤不仅仅是开刀外科手术,它还需要一些术前的新辅助化疗,以及术后的一些化疗。
如果盲目地做了外科手术,没有做一些辅助治疗的话,可能会造成肿瘤的残留,肿瘤的复发甚至转移,这样就给儿童青少年的骨肉瘤的治疗预后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虽然检查和治疗的过程漫长且难熬,但是每个家庭都在默默坚持着,我们从他们偶尔露出的笑容里总还能看到生活的希望。
张晓华和母亲
继《人间世》第二季首集《烟花》之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肿瘤科团队再度聚焦青少年骨肿瘤,以移动终端科普微剧集形式打破原有时空限制,以实例演示、真人讲解、漫画演说的方式,通过5集微短剧形象解读“骨肉瘤的前世今生”。
今天是系列微短剧的第二篇。之后,我们会继续为大家带来骨肿瘤的故事和科普,希望这些内容能为大家带来帮助,为还在与肿瘤抗争的小战士们加油!
视频来源 | 有来医生
编辑 | 博雅
排版 | 洁怡
校对 | 陈臻宇
化疗相关问题,血常规监测频率,骨髓抑制管理,拖疗的影响,肝功损伤,低钠
被判定苏醒率不到1%的小女孩,如今在成为插画师的道路上筑梦。
支修益教授莅临“向日葵儿童”全国公益科普巡讲(北京站)现场,为本次活动致辞。
本期请智能小助手继续给咱们讲讲,如何对孩子的PICC导管进行护理。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蔡娇阳向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申请到了《儿童肿瘤远期随访指南》的中文版官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