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向日葵儿童 作者:松鼠 责任编辑:admin 时间:2019-04-06
口述 | 范士广 《人间世2》第八集《儿科医生》导演
采访记者/撰稿 | 松鼠
我很清楚,人到了这个岁数,要多点时间来陪伴家人,但我是一名ICU的儿科医生。
这个职业很特殊,每天踏进去这道门,我面对的是一个个孩子的生生死死。
你几乎没有时间和心思再去想别的,它要求你必须全心投入。
这不是说我有多高尚,换做你是救人的医生,你也会这么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小儿重症监护室主治医生
朱月钮
2018年9月17日,下午2点半。
正在忙碌的范导演,
收到了来自朱月钮医生的一条微信:
“顺利通过第一轮评审,
接下来将提交医院的申报材料。”
并俏皮地附上了2个鼓掌的表情。
三个月后,
朱月钮医生顺利评上了副高职称。
这是看罢《人间世》第二季第八集《儿科医生》的观众们,
对于风风火火治病救人,
从死神的镰刀下,
抢回无数个孩子生命的朱医生,
最期待的结局。
图片来源:人间世第二季第八集《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这集纪录片里,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担任小儿重症监护室主治医生的朱月钮,
家住距离医院5分钟开外的地方,
每天早上7点钟之前赶到ICU病房,
给14个床位的孩子轮番检查与诊断。
工作精力高强度集中,
白大褂永远是走路带风,
吃饭喝水总难按时按点。
每一天,每一刻,
都是在与死神赛跑和争夺。
忙碌、熬夜、生离死别,
开启ECMO仪器的时候,
往往是连续100多个小时的随时守护。
相处了10多年的得力伙伴离开,
家中10岁女儿的学习生活无暇顾及,
偶尔也遇上被投诉和被家长误解的窘境……
这是365天里,朱月钮的日常,
也是我国所有儿科医生所面临的压力与责任。
一直盯着监视器数据的朱月钮
图片来源:范士广导演
根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
近3年以来,
我国儿科医生流失人数为14310人,
占儿科医生总数的10.7%。
平均每2000名儿童,
只有一位儿科医生;
平均每8小时,
一个医生就要接诊60-80名患儿;
目前我国儿科医生缺口至少超过20万。
而在医学生的培养上,
每年有80万医科毕业生,
成为医生的只有2.2万人,
成为儿科医生的仅300多人。
“待遇差、工作强度高”,
是医学生拒绝选择儿科的主要原因。
图片来源:人间世第二季第八集《儿科医生》
客观的数据,严峻的现实,
《人间世》的总导演范士广感到:
作为媒体工作者,
有责任和义务歌颂医者职业的神圣,
呼吁更多人理解和包容医务工作者,
同时,给在读医学生更多的未来前景展示,
以及职业荣誉感的启发。
“我们拍这个不是为了突出医生的辛苦,
任何职业想要做好都是辛苦的,
但只要有热情和责任,你就不会觉得辛苦。
我们真实地展示现状与问题,
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到儿科医生的群体,
关注到中国患儿们的治疗问题,
从整个社会层面去思考解决之道。”
摄制组工作中 图片来源:范士广导演
不少人都对于片中老张的离职耿耿于怀。
一位工作10多年医术高超的医生,
能上呼吸机,能做气管镜,
能做血液净化,能做体外膜肺仪。
仅仅因为学历不够 ,科研不足,
就已然断绝在这家公立医院,
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而朱月钮也一样,
因为儿科工作忙,难以抽空做科研,
她已经连续落选“副高”职称好几次。
“难道不是临床经验更重要吗?”
“凭什么那些纸上谈兵写文章的人更受重视?”
“能救人的医生就是好医生啊,科研到底有什么用!”
……
这样的问题常常会从家长们口中听到。
深入医院采访和调查,
深谙医院体系详情的范导,
一遍又一遍地解释道:
网友们对于医院体制、职称评定和科研要求,
是存在误解的。
像朱月钮医生所在的新华医院,
是属于三级甲等的教学性医院。
所谓“教学性”,
是指除了日常治疗以外,
还具有教学用途,
能够提供给医学生们实习和做研究的医院。
这就要求医生们必须要承担起教学和科研的责任。
而这样的要求,从长远来讲,
一定是正确无误的举措。
放眼整个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历史 ,
每一次医疗技术的飞跃,
都离不开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的探索。
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
首次发现了青霉素,
自此,人类找到了伤口感染的有效解决办法。
1976年,外科医生琴纳,
发现了牛痘对天花病毒的遏制作用,
自此 ,人类在世界范围内根除了传染病天花。
没有金字塔尖的科研人员,
就难以有现在医疗技术的不断迭代与精进。
身为高水平层次的医生,
除了治病救人,
也应当去不断总结和探索新的发现。
他们不仅仅是要成为,
能熟练看好某一个病的医生,
更要成为能准确灵活地看好某一类病的医生。
治疗与科研两手抓,
实践与理论并行,
是推动我们医学前进的真正力量。
在成人的眼里,
ICU是一个凝聚着沉重和压抑的地方。
永远散不开的消毒水味道,
萦绕在走廊与病床间的哭声,
被导管和绷带捆缚得严严实实的小躯体,
以及病房外愁眉苦脸、焦虑祷告的父母亲……
“其实小朋友很简单的,
他们想的比较少,
一个玩具、一本书、一个故事,
很容易就会让他们快乐。
而心情,对于病愈也至关重要。”
疾病都是小怪兽,
来个奥特曼就可以打败了,
稍微好起来的时候,
还可以一口气看2集小猪佩奇。
摄像大哥哥们的机器设备也是新奇有趣,
比电视机里的变形金刚还要酷。
范导谈到,
尽管这集拍摄的重点是儿科医生,
但大家都知道,
对于儿科来讲,
护理是相当重要的。
打针喂药,擦屎擦尿,
换床穿衣,抱哄睡觉,
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背后,
是护士们24小时的默默付出,
是她们无微不至的照料与守护,
为ICU的小孩子们,
圈出一个又一个温暖的臂弯。
小儿重症监护室的孩子 图片来源:范士广导演
令范导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
“六一”儿童节的时候,
门外家长送来了好多玩具,
理论上这些外面拿来的东西都应该被杜绝。
一位小护士抱着亏欠的心态,
消毒了一个小汽车玩具给孩子。
小朋友高兴地几乎从床上蹦起来,
摸了又摸,不肯放手。
“你还有1分钟,
我就要拿走了哦。”
几分钟后,
当小汽车被拿出病房的那一刻,
孩子和小护士都哭了。
“有时候会觉得,
哎,怎么那么累。
但当你一融入到那个救治和护理的状态,
这些你都不会想起来。”
护士长如是说。
在这间14个床位的重症监护室里,
没有什么医护人员和患者,
也没有摄影师和导演。
只有最纯粹的生命与生命,
传递着向生的能量与温暖,
在简单的对话间,
最大程度地诠释着博爱与责任。
说起“为什么选了朱月钮”,
范导表示,
第一眼见到朱月钮时,
就确定,她就是本集的拍摄对象。
“眼里有股逼人的认真。”
在那间不到10平的小办公室,
朱月钮穿着白大褂风风火火地走进来,
似乎全然忘了已经预约过谈话的范导,
“我很忙的,我还有好几个病人要处理的呢。”
吃了闭门羹的范导,
不仅没有生气,
反而更加心仪这位“拍摄对象”。
“她的心不在这里,她的心都在病房里呢。”
干练、职业、真实,
喜形于色,雷厉风行,
这就是儿科医生朱月钮,
同样,
在医院以外的地方,
她还是一位严厉严格的母亲。
朱月钮女儿10岁,小学4年级。
拍摄这集的6个月期间,
范导见到最多的亲子场景,
就是女儿和爸爸一起来给妈妈送加班餐。
交谈不多,叮咛嘱咐。
母女的关系,
是小心翼翼的亲切和疏离。
“她对女儿很严格的,
功课不好就会生气,
但是她也无暇辅导孩子的作业和考试。”
在医生责任和妈妈角色的艰难夹缝里,
朱月钮一度痛哭流涕:
“她才10岁,
她的童年和人生也只有一次……”
在这集开头的黑白场景里,
是朱月钮与女儿这6个月唯一一次在外玩耍,
东海边 ,女孩快乐地奔跑,向前奔跑。
在这个终于不是医院的场景和空间里,
朱月钮手插兜里,望向大海 :
我是谁?
我在哪里?
我究竟应该如何做好我在人世间的角色?
奔跑在远处的女儿,
回头大声呼喊着妈妈,
挥舞着小手臂,甚至原地跳得老高。
当“外出”、“妈妈”、“闲暇”,
这三个元素组在一起时,
可能是女儿最难以言喻的幸福和快乐。
也许令人欣慰的是,
在女儿作文本上,
那些关于“最伟大的人”、“最难忘的场景”话题里,
她的素材,永远是儿科医生妈妈。
图片来源:人间世第二季第八集《儿科医生》
如果问朱月钮是否后悔过做儿科医生,
她会承认后悔为何让自己如此累,
但她依然认为值得。
“哪怕只救了一个人,
我的一生就没有白活,
被我救活的那个孩子,
就是我今生活过的证据。”
照顾孩子的朱月钮 图片来源:范士广导演
就在第8集播出后不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邀请了朱月钮医生,
和《人间世》总导演范士广,
给学院新生做分享。
在现场,
朱月钮拿出手机照片,
分享那些自己救治过的孩子的笑脸,
分享那些重焕生机与热情的家庭。
她告诉现场的医学生们,
儿科医生为人类的希望服务,
是一个充满成就感的职业。
那是一个经历了波折逐渐成熟的生命,
与一群新生朝阳一般生命的对话,
传承的不仅仅是职业的荣誉,
更是人类崇高的责任和希望。
“今天见到了朱月钮医生,
她身上真的有光。
对于生命垂危的孩子,
我们伸手抓一抓,
10年后,
或许他们就和我们一样上大学了。
越是困难的时候,
越要冷静和坚守,
因为希望就在眼前。
今天,我的儿科理想,
扎根了。”
这是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学生,
最真诚的心声。
后记:
非常感谢《人间世》的总导演范士广先生接受“向日葵儿童”的采访。
从2018年3月到9月,整整6个月的拍摄,拍摄团队和医护人员以及病患儿童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经历了一道道生死的难关与脱险的喜悦。
为了不干扰医生正常的治疗过程,摄制组必须提前涉猎专业知识,严格按照执照医生的标准进行培训,其中包括如何洗手,如何保持无菌;此外,摄像机等设备也需要严格消毒,且不能进入无菌区,必须严格遵守手术室“器材堆放”的标准。
一开始,朱月钮还会和范导开玩笑说,感觉自己头顶仿佛有朵云,随时随地都被笼罩住。而拍摄团队离开时,朱医生发了一条朋友圈 :“他们走了,我还有点不适应”。
本集4个人的拍摄团队,每天拍摄4到5个小时。每一天的素材列成一个文件夹,他们总共建立了90个文件夹,将近360个小时的素材,大小几乎能塞满一个硬盘。
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范导和幕后团队们精心剪辑出来的50分钟。还有太多温暖的人和事没能被放入,还有太多的感动与纪念留存在心底。衷心感谢范导以及《人间世》的团队为医患主题所做的付出与努力。
《人间世》两季豆瓣评分高达9.6,但“最不敢看的纪录片”,是不少观众对其的定义。总导演范士广认为,中国人早已对生死有了参透,80岁以上便有“喜丧”的观念,成年人都曾在生命中直面过告别。而观众的“不敢看”,更多是源于真实。困境只是表达的外在,他们更希望外界能从中寻找到向上的人性微光,例如面对意外的乐观态度,家属不离不弃的亲情,不服于命运安排的勇气。
大爱无言,并肩前行。如果这部纪录片,能够让更多人看到儿科医生的前景和未来发展空间,对医务工作者多一些理解和包容,让更多人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思考更为深邃,那便是对范导和整个团队最美的回报。
拍摄结束,剧组合影 图片来源:范士广导演
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明明的妈妈,和向日葵志愿者孙凌霞的来往信件。
2019年8月向日葵月报。向日葵儿童迎来两位大学生实习生,他们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参与到新型公益中。
向日葵儿童网站
每年的3月5日,是 “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我们专访了“葵花籽”们(上)
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中西部儿科专业医护人员水平,今天让我们来听一听护士高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