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开颅重获新生,如今的他将重返校园!

文章来源:向日葵儿童 作者:向日葵儿童 责任编辑:yangyuan 时间:2023-08-09

     

    颅咽管瘤的医学百科解释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颅内良性肿瘤”。但只有颅咽管瘤患儿和他们的家庭才知道,这一串看似温和的修饰词背后,含着多少艰辛。

    光皓初次接受开颅手术时只有8岁,再次手术时14岁。现在,虽然需要终生服用激素,15岁的他几乎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了。

    光皓在2019年离开学校,今年9月,他将重新入学。在被问到想对同样生病的孩子说些什么的时候,光皓说,“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初次手术,“没切干净”


    2016年4月到5月之间,8岁的光皓在云南昆明的家中几次感觉眼睛看不清,有天戴耳机时,发现一只耳朵听不见。“挂了眼科和耳鼻喉科,都没看出什么。”医院说没问题,但是孩子身体的异常,让光皓妈妈心里感到了巨大的恐惧,她觉得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但又不敢往坏了想。


    暑假里,光皓住在云南昭通的奶奶家,忽然出现了面瘫和半身不遂。奶奶说要带他去针灸,妈妈让爷爷把他送去了四川乐山的外婆家。7月8日,外婆将光皓送往乐山市人民医院急诊,CT检查报告显示,“颅底见一稍低密度肿块横跨中后颅凹”,“第4脑室明显受压、闭塞,脑积水”。


    7月11日,光皓住进了某全国闻名的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当时,光皓妈妈想着是“本区域最好的医院”,“网络搜索排名前三”,也曾再三询问主刀医生,是否有更好的医院推荐,医生回复“没有”,她才把这次手术的机会交了出去。四天后,距离光皓9岁生日还剩一个月,他在这家医院接受了手术。


    术后第二天,组织标本被送往病理科。7月19日给出的病理诊断报告显示,光皓得的是“颅咽管瘤”。


知识点

    关于颅咽管瘤,通常的描述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颅内良性肿瘤”。一直以来,“先天性”三个字让许多家庭被保险公司拒赔。但事实上,颅咽管瘤来自先天残余的组织,由于后天发生的基因突变而增殖,在5~14岁的儿童和45~60岁的成年人中发病率最高,并不能被简单理解成“先天性”疾病。而且,颅咽管瘤的占位主要在下丘脑-垂体附近,术后多数患者会存在内分泌并发症,需要终身服药和治疗,因此也被认为是“生物学恶性”的。


    这次开颅手术持续了6个小时,光皓的头上缝了10针;术后在ICU住了3天,又回到病房观察了两天半,就转到了附属职工医院。“这一个半月,孩子不用说下床了,坐都坐不起来,吃东西都是躺着吃。”时隔七年,回忆起这段经历,光皓妈妈还是会心痛。


    “其实我们当时就知道,(肿瘤)没切干净。”但医院在手术之后没有安排核磁,只拍了CT。“问医生就说术后拍不清楚”。因此,“没切干净”只能是妈妈根据孩子状况做出的“推测”。而且,颅咽管瘤的术后护理非常复杂,“日复一日,事无巨细”。光皓妈妈感觉,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不太会弄”。


    “我不愿意再提那里了。”时至今日,她还是觉得,第一次手术后出院的时候,是光皓生病以来最艰难的时光,因为“感觉无处可去”。


光皓第一次手术的切口


    出院后,光皓随妈妈回到了云南。自从生病后,他就一直跟着妈妈生活。几年里,在云南医院复诊时,光皓妈妈听过太多次医生的劝告,“不要治了,都是浪费钱,某某某怎么样,动了几次手术,最后还是走了。”甚至收到过昆明本地三甲医院“还有3个月”的“判决”。


    “回第一次手术的医院复诊,医生说:‘复发了,切不干净,你们如果想切就把人带来,我们打开切点。’让人特别不舒服,就像砧板上的肉!”光皓妈妈说,“皓皓爸爸辗转联系上了日本的医院,还带着光皓去过日本,没有收他。日本的医院非常谨慎,他们觉得你在别的地方动过了又没动好,我们不能给你动了。”


    几年来,“没切干净”的肿瘤就这样留在光皓小小的脑袋里,以看不见的速度生长着。2019年开始,小学六年级的他就没有再上学了。


    2021年10月,光皓的右眼眼球开始歪斜,右耳听力再次下降。磁共振和CT的结果显示,肿瘤复发了,已经长得很大,压迫到了脑干。


肿瘤复发,再次手术


    光皓再次接受手术的地方是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主刀医生是颅咽管瘤专家、神经外科八病区主任周忠清,他说:“孩子脑子里是个罕见的奇形怪状的颅咽管瘤,肿瘤嵌入脑干内,而且之前还有一次手术史,再次切除的难度相当大!”。


    这是光皓第二次接受开颅手术。手术从10月26日下午1点开始,一直持续到了次日凌晨1点半。这次,切口缝了35针。周主任说:“肿瘤在镜下完全切除。但垂体柄长期受压迫,供血不足,已呈灰白色,没什么功能了,就做了切除。脑干的功能保护很好。”

第二次手术后的光皓


    这次术后3天,光皓就可以下床走路了,右耳听力得到了好转,右侧眼睑下垂也在恢复中。出院后,光皓回到了云南省中医院,施静主任为他针灸了2个月左右,期间每周去2次。


    经历了两次手术,光皓妈妈觉得,患者和医生之间还是讲究缘分的。2020年,“因为不想就这样放弃,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等死,所以在网上找门路,找到‘颅咽管之家’。”光皓妈妈说,“在群友的建议下,直接微信联系上了周主任。如果没有‘颅咽管之家’,就不会有第二次的机会,连靠谱的门路都不知道。”


    “颅咽管之家”公众号的创始人是一位因误诊而失去光明的颅咽管瘤患儿的妈妈。公众号发布的专业医疗资源信息中提到,每个医生都会有自己擅长的手术入路和治疗方案,每个肿瘤也有自己的特点。作为家属,在选择手术前要多看几位专家门诊,了解有哪些方案可以选择,并结合每个医生的说法来了解自身肿瘤的位置特征和手术优势,再确定治疗方案,选择与自己有“医缘”的医生,坚持走下去。


   术后,看到光皓逐渐恢复,感到安慰和欣喜的同时,光皓妈妈知道,自己又要和孩子一起,面对下一阶段的考验了。


光皓手术后和周主任的合影,他由于激素的原因有些发胖


手术之后,路还长着


    颅咽管瘤术后存在内分泌障碍是普遍现象,而儿童患者的生长发育问题更加复杂,长期激素替代治疗和随访至关重要。面对这种疾病,再好的医生也只能陪伴孩子一程,剩下的路还是要患儿和家属“自己多学习”。


    颅咽管瘤患儿术后一生的时间里,需要使用五种激素: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或泼尼松)、甲状腺激素(优甲乐)、抗利尿激素(弥凝)、生长激素,以及性激素。现在,光皓每天需要服用3次激素。前段时间,他吃的可的松从国产换成了进口的,因为用国产的“实在太长胖了”。


     相比生病之前,光皓妈妈觉得他的反应稍微慢了一点,并且有时由于“没有余光”,躲不开路上的车。光皓平时喜欢骑山地车,有时也玩滑板车,还在自学围棋。光皓妈妈觉得,他现在几乎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了。


    光皓已经四年没有上学了,现在回到学校的事也“有了眉目”。在昆明市西山区教育局的帮助下,光皓已经找到了合适的私立初中,今年9月就可以入学了。


     今年4月25日,妈妈带着光皓,作为向日葵儿童的志愿者,一起参与昆明市儿童医院血液科“美愈益心”绘画活动。光皓妈妈觉得,他是一个“特别善良”的孩子,“从来没有怨言”。



光皓和妈妈参加向日葵儿童的活动(右一为光皓)


    “颅咽管之家”的创始人爱久妈妈觉得,对于很多患者和家属,“他们真的尽力了,只是他们的能力只有这么大,在命运面前,微小得不值一提。”光皓妈妈也曾怀疑过自己,“我的孩子生这个病,是不是我基因的问题?”


    她给光皓办了“特病”(门诊特殊疾病),“也费了好大的劲儿”。因为规定中的17项“特病”中,只有“恶性肿瘤门诊治疗”,而颅咽管瘤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所以目前“有些省份不办理,有些省份办理”。


    曾经,一些保险公司会以该病为“先天性疾病”为由拒赔。但事实上,良性脑肿瘤属于“重大疾病”,应该得到相应赔偿。很多病友与保险公司据理力争,最终获赔,“基本上告上法庭的都是胜诉”。


     “颅咽管瘤比较复杂,但并不是不治之症。第一次手术的机会非常重要,后期的内分泌调整对生存质量同等重要。”对于颅咽管瘤患者,手术之后的路还很长。而对于提升颅咽管瘤等鞍区脑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整个社会也在前行的路上。


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颅咽管之家”的病友,更是彼此的“战友”。2021年1月15日下午,在他们的努力下,百度百科更新了颅咽管瘤词条,删除了“先天性”三个字。


    2021年2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救治管理病种范围的通知》,将包括颅咽管瘤在内的12个病种纳入其中。“感谢国家卫健委用实际行动回复我们的来信,期待后续各省市对该救治范围的推动和落实。”


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救治管理病种范围的通知》,多位颅咽管瘤病友凭借该文件咨询当地,成功办理“慢病”


    2021年4月29日,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包括颅咽管瘤在内的相关12个病种的诊疗规范,进一步规范了颅咽管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


    目前,颅咽管瘤术后儿童家庭最大的负担之一,就是醋酸氢化可的松和生长激素价格的上涨。“虽然办理了‘特病’,但对于后天造成的生长激素不足,使用生长激素没有纳入医保。”对于经历手术的颅咽管瘤患儿家庭来说,长期使用生长激素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包括光皓妈妈在内的颅咽管瘤患儿家长,以及其他需要长期激素替代治疗的患者家庭都在期望,术后的激素使用可以早日纳入医保。

近日,颅咽管瘤病友群中为了降低药价而付出的努力


    此外,“颅咽管之家”的病友们认为,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中国的颅咽管瘤病学数据库,按照统计指标出具分析数据结果,不应只参照别国数据;医院应推进垂体疾病的多学科联合诊疗,让眼科和耳鼻喉科的医生多了解颅脑疾病引起的视力和听力问题,最大程度降低误诊率;社会组织应增加儿童鞍区脑瘤病种的科普,重视颅脑健康;国家应从医疗保障和融合教育两个层面出台适用性政策,降低患者自费诊疗压力,并正常融入学校和回归社会。


    “走了弯路,也遇见过美好。”这可能是很多颅咽管瘤患儿家庭的共同感受。现在,经过各方的努力,他们的处境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对于患儿家庭来说,还是希望他们得到的美好和支持可以多一点,再多一点——


    多到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完成第一次手术,每个家庭术后用药的压力都一减再减;多到每个爸爸妈妈都不用再怀疑,是不是自己基因的问题,也不必反思,如果当初早些发现,孩子会不会更健康一点。


采访后记


    孩子确诊癌症,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无疑都是灾难。在这种时候,他们需要很多很多的爱,需要和经历相似或互相关心的人们在一起,才能获得力量,变得坚强。


    我只是用了一段时光,尝试去理解颅咽管瘤患儿和他们的家庭经历的一切,知道他们之中有经历误诊,失去视力甚至生命的孩子,也有对许多患儿有救命之恩的好医生。然而,患者和家庭却需要用尽自己余生的全部时间,学着和这种疾病共处。


    采访之后,光皓妈妈对我说,想说谢谢的人很多。“当命运向我们砸下砖头的时候,有痛苦有崩溃,最重要的是勇敢地接受,并寻找到积极有效的方法。要有坚定的信念,自己不垮,才能给到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她说,“感谢‘颅咽管之家’的所有人,感谢病友群的抱团取暖,感谢身边亲朋好友的支持,感谢皓皓爸爸的不放弃。”



首发于“向日葵儿童”,转载需授权

排版 | 韵喻

校对 | 张铮   

相关文章

儿童肿瘤是否需要做分子病理或基因检测?

向日葵问答第37期,施达仁教授解答关于“小儿肿瘤病理”方面的问题。

张翼鷟教授:儿童实体瘤专场,等你来提问!

本周《专家来了》栏目邀请到的嘉宾是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主任医师张翼鷟教授

熊稀霖医生:实体肿瘤化疗后常见副作用

本周直播将由熊稀霖医生进行实体肿瘤化疗后常见副作用专题科普和答疑

贺湘玲教授:儿童实体瘤答疑

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贺湘玲教授,进行儿童实体瘤专场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