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妈笔记:我的孩子不是一个床位号,他有自己的名字!

文章来源:向日葵儿童 作者:向日葵儿童 责任编辑:yangyuan 时间:2025-02-07

2022年8月7日,我抱着15个月大的鑫宝在威海度假,我们拍下了一张美轮美奂的夕阳照。2022年8月11日,我带着一书包的医学报告和他住进了X医院的普外科病房。


重新回看手机相册的时候,我发现这中间仅仅隔了16张照片的距离。这也许就是我们打怪故事的开场——一个切换得过于直接而冷酷的蒙太奇。


在旅途中偶然摸到他腹部的硬块后,我们第一次听到了“横纹肌肉瘤”这样的专业术语,小家庭的生活也突然变成了一帧帧的慢镜头——冗长而疲惫。而镜头下的背景,大多是医院里面的白墙,预约抢号、挂号、等待、见招拆招……这些都是每天必须经历的,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浑身的每个细胞都在准备着下一秒的战斗,它们要用力地为我的小鑫宝争取更多时间。

第一次化疗后发烧




好在我们是幸运的,在经历了两次大手术和八次化疗后,鑫宝已经结疗了。现在的他顺利进入了托班,是个喜欢编故事、吃蛋糕、踩水坑的健康小伙。而我也重新回到了学校,做着我热爱的教师工作。


回想这段从跌落谷底又重新爬起的经历,我不会忘记在人生低谷时刻,那些愿意伸出手,拉我们一把的人。我想讲讲他们为我们带来的安慰和力量。

​去年春天VS今年春天





L主任



在鑫宝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因为他皮肤的异样,我们曾经多次咨询皮肤科权威专家L主任。后经基因检测,我们了解到孩子是基因突变的神经纤维瘤一型病(NF1)患者。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这简直是晴空霹雳,鑫宝才刚刚来到我们身边,我们根本无法接受他有着得肿瘤的高风险。


记得L主任每次都很笃定地告诉我,他见过许多NF1的孩子,论肤色和斑的数量,我们家的情况都是很轻的,不用担心。他也分享给我不少NF1的孩子平安长大,成长成才的例子。我知道他是在宽慰我,想告诉我得了病的孩子也能正常长大。


事后想想,作为病人家长,那些风险,那些可怕的事情,我们多半已经通过网络知道了。


我们最需要的,不就是这种人文关怀吗?


直到今天,当我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产生焦虑情绪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他那些温暖的话语和坚定的眼神。“你就当正常孩子养就好了。”他总是这么说。是啊,这就是我所能给予鑫宝最好的教育方式了。


临床的病友一家



第一次在X医院住院时,临床的是个快成年的小伙子,可是由于化疗的副作用,他经常虚弱得无法走路,就得半倚半靠在妈妈的身上。他的妈妈不过四十出头的年纪,但已是满头白发了,眼里没有太多光,也不喜闲聊。


但是看到我手忙脚乱,看着病床上的孩子崩溃大哭的时候,她默默走上来,笑脸相迎地逗鑫宝玩,试图帮我缓解一些压力。生病的小伙子这时候也放下手机走过来,握起鑫宝的小手和他温柔地说话。这个画面我会永远铭记,也希望他们一家能够渡劫成功。


病理科的耳钉男孩



那时,我们刚刚做了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横纹肌肉瘤”。但是不甘心就这样被判无期,也不舍得直接让孩子做放化疗。所以我到病理科借片子,带着最后一搏的心情去另外一家医院做复核。


病理科的前台是个戴耳钉的胖男孩,他不紧不慢地告诉我白片没有这么快准备好,可以第二天早上过来取。接着他拿着病例资料看了一会儿,似乎发现了什么似的看着我,然后说:“孩子这么小?哎……”


那一刻,我积累了好多天的委屈一下子涌到鼻头,眼泪直接滚了下来。因为那一天,胖男孩真的叹了一口长长的气,为了我的孩子,一个与他素不相识的小婴儿。我的孩子不仅仅是一个门诊号,一个床位号,他有自己的名字和年龄,他是我们全家最珍贵的宝贝。


H主任



H主任是当时我们的主治医生。每当我在医院遇到难题的时候,我总能神奇地在电梯里撞见他。他总是耐心地听完我着急忙慌的描述,淡淡然说两句,然后第一时间帮我解决问题。


有几次已经很晚了,但是由于太过担心孩子的病情,晚上九点多我还在给主任发消息,但没想到主任几乎都是秒回,让我在那一晚能够安心踏实地睡下去。这样的好医生真的太辛苦了,为我们考虑,替我们想办法,他们的心总和我们在一起。


后来我们因为治疗的需要转院去了其他医院。但是每当遇到需要再次做出决策的时候,我都会重新回到他的诊室门口,和他聊一聊孩子的近况,给他看看孩子的照片,还有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听听他的建议。


世间也许真的有菩萨存在,他可以化作一个低到尘埃里的平凡的母亲,可以化作一个总是对你真诚微笑的医务工作者,也可以是一片叶,一缕阳光。这些微光在黑暗中点亮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光明的指引。

​鑫宝在治疗时常去的公园里发现了一棵破土而出的小嫩芽




经历了劫难,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的我也愿意做这一束微光,去温暖身边的其他人。等鑫宝逐渐长大,我也会鼓励他去做这束光。因为我知道,我们本就有这份力量,而这份力量无比强大。


内容及图片已征得主人公同意

转载需授权

作者 | 鑫妈

编辑&排版 | 夏雨

校对 | 何飞 

相关文章

刘畊宏儿子留3年长发,只为捐给患癌小朋友

广州金丝带——是国内第一家以癌症患儿家长为主导、长期为广州地区的癌症患儿及其家长服务的民间非营利组织

哪些糖不该给孩子吃? | 儿童肿瘤科普日历

不建议给孩子吃精制糖,如冰糖、白砂糖、糖果及甜饮料。

首个儿童肿瘤全球负担报告:中国第二,印度第一

Lancet Oncology发布了评估2017年全球195个国家儿童和青少年癌症负担的首个报告。

走近“向日葵儿童”社工站同事的一天

我们用十个瞬间,给大家介绍医务社工的工作情况,也想送给一线工作的同事普川。

基因检测能预知癌症风险吗?需不需要给孩子做?

基因检测是个很好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许多有用的信息,但也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和使用。